大理国皇帝(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历史)

   发布日期:2022-09-24 13:47:48     手机:https://m.haocat.cn/yule/news201695.html    违规举报
核心提示:大理国皇帝(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历史)原创竹西笔记2021-06-04 17:00 作者:竹西 “一袭青衫,容仪如玉,一出场便是神俊非凡,非池中之物。” 若提起金庸笔下的美男子,温和儒雅的段誉,必须榜上有名。 他侠义,数次救朋友于危难之中

大理国皇帝(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历史)

大理国皇帝(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历史)原创竹西笔记2021-06-04 17:00

作者:竹西

“一袭青衫,容仪如玉,一出场便是神俊非凡,非池中之物。”

若提起金庸笔下的美男子,温和儒雅的段誉,必须榜上有名。

他侠义,数次救朋友于危难之中;他深情,一生痴恋王语嫣,甚至甘愿为她舍弃生命。

如此翩翩佳公子,在历史上有原型吗?

当然。

他就是大理王国的第16位皇帝,段和誉。


史书记载,段和誉出身大理皇族,曾在少年拜师习武,经历与《天龙八部》里的段誉十分相似。

自从25岁当上国王后,他励精图治,在位长达39年,是大理国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。

然而,就是这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国王,却在64岁那年,出家为僧了。


生于繁华,归于清寂,段和誉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?

或许,在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里,都可以找到答案。

1. 少年看远,壮志凌云

公元1083年,大理国王的弟弟段正淳喜添麟儿,他给儿子取名段和誉,别名段正严。

父子俩都不会想到,800多年后,他们会因为一部武侠小说,再次名扬天下。

其实和《天龙八部》里风流的形象不同,段正淳本人十分专情,不仅没有妾室,而且只有段和誉一个独生子。

他甚至给妻子写过一篇《赞妻文》,里面写道:

“国有巾帼,家有娇妻;

夫不如妻,亦大好事。

妻叫东走莫朝西, 朝东甜言蜜语, 朝西比武赛诗。

丈夫天生不才,难与红妆娇妻比高低。”

字里行间,充满了甜蜜的爱意。

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下,段和誉自小也是品行端正,性格开朗。


七岁那年,因为喜欢武艺的缘故,段和誉拜在了高僧六铉的门下。

六铉在大理国声望很高,史料记载,他精通剑法、学识渊博,和岳飞的老师周侗齐名。

在六铉的教导下,段和誉的学识和涵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

然而,当时的大理国,虽然表面太平,实际却暗流汹涌。

因为高氏家族独大专权,段和誉11岁时,皇位被禅让给了高升泰,直到2年后高升泰去世,皇位才又回到了段正淳那里。

然而,高氏集团势力庞大,段氏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,都没有实权。

家族的困境,处在权利中心的段和誉怎会不知道呢?

为了振兴家族,他潜心苦学,在六铉的培养下,成长为了一名文武双全的少年。

“青衫磊落险峰行,玉壁月华明。马疾香幽,崖高人远,微步毂纹生。”

这位气质不凡的大理皇子,或许在骑马仗剑走山河时,心底便生下了对未来的宏愿。


公元1108年,段正淳退位,段和誉正式登上帝王宝座。

一时间,四海来朝,八方入贡,大臣们给他献上了大批金银、绸缎和珍宝。

但段和誉却不喜欢这些繁缛的礼节,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,他把年号改为了“日新”。

《礼记》曾言:

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

时年25的段和誉,亦希望用自己的热血和才华,改天换地,振兴山河。


2. 中年看宽,着眼大局

俗话说:“火以炼金,逆境磨练人。”

段和誉刚当上皇帝不久,大理就发生了大地震,不仅数万间民房被摧毁,3000多人也因此丧命。

恰在此时,三十七蛮部发生叛乱,刚当上皇帝不久的段和誉,面临着平叛和赈灾的双重考验。

得知消息后,段和誉第一时间内派出了相国高泰明,出兵平定叛乱。

战乱平息后,他又指定大臣高明清镇守城中。

很多人都感到疑惑:高家和段家不是死对头吗?段和誉为什么要如此重用高家的人呢?

因为段和誉深知,唯有不计前嫌,举贤用人,国家才能有长远发展。

在段和誉的努力下,百姓得到了很好的安置,大理也恢复了安定的局面。


平定内患后,段和誉开始发展外交。

为了表示诚意,段和誉向大宋进贡了各种好马以及特产,赢得了宋徽宗的赏识。

有了宋朝的支持,段和誉更加有底气了。

他不仅大力发展经济,保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畅通,还关注民生,减轻徭役赋税,赢得了百姓的爱戴。


公元1116年,相国高泰明去世,他的八个儿子因为想要夺权,陷入了内讧。

为了缓和局面,段和誉在丧事办完后,举行了国宴款待他们。

不曾想,在宴席上,高泰明的儿子高智昌居然口出狂言,大骂段和誉:

"皇位本来该是我的!要不是我们高家,段家的人还不都是崖下鬼?!如今你当上皇帝,我不服!"

身为臣子,竟敢公然以下犯上,这不是自寻死路吗?

段和誉本就看不惯高智昌专横跋扈,当即就治了他的罪,发配边疆去了。

高家也因为一方势力的倒台,再难重返往日辉煌。


不过,尽管高家势力分崩离析,但对段和誉的威胁依然没有消除。

有一天,段和誉去造访地藏寺,突然遭到了两个刺客的刺杀。

幸好侍卫把刺客擒住,他才幸免于难。

这两个刺客是什么来头?

原来,他们正是已经死去的高智昌的手下,高伊、高何。

可是,面对两个刺客,段和誉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认为他们是心怀旧主的忠义之士。

想到他们家里还有父母妻儿要照顾,段和誉就把他们给放了。

但两个刺客还是因为没能完成任务,自尽身亡。


得知消息,段和誉一时感慨万千。

和对待他们的主子高智昌不同,他为两名刺客修建了义士冢,以礼厚葬。

孟子曾言: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”

即使身居万人之上,段和誉那颗宽宏仁爱的君子之心,从未改变。


《滇考》曾赞美段和誉:“勤于政事”,《滇史》也评价他“爱民用贤,思揽政权”。

段和誉虽不像小说里的段誉,仗剑江湖、策马风流,却用自己的智慧和远见,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。

正所谓: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


3. 老年看淡,遵从本心

然而,随着年事渐高,段和誉执掌朝政,越来越力不从心。

国内各种自然灾害频繁,加上蛮部叛乱、友国国力式微,段和誉即使有心想建设好大理,也难挽狂澜。

更让他寒心的是,几个儿子因为觊觎皇位,也开始争权夺利,闹起了内讧。

在做了很多努力都没办法扭转事态后,段和誉萌生了隐退的念头。

有人说:“学会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,并寻找一条出路,也是一种人生智慧。”

64岁那年,段和誉看破红尘,在苍山脚下的无为寺出家了。


告别世事纷扰,段和誉终于有机会可以做回自己。

在清净的环境里,他抚琴、作画、写诗,怡然自得。

闲时,他还行居各地,美丽的大理崇圣三塔、荡山寺,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。

《无为寺传灯录》记载,段和誉曾“著《玉荷诗笺》四卷,《琴谱》一卷”。

他骨子里的文艺气息,一如小说里我们熟知的翩翩公子,段誉。


在僧侣们的支持下,段和誉还当上了无为寺的住持。

他不仅重修了罗汉堂,而且亲自凿了历代高僧像,供信徒瞻仰和礼拜。

可以想象,隐居的30多年时光里,段和誉的生活虽然清简,内心却是丰富而自洽的。

远离人世纷争,他终于在自己的信仰里,找到了余生的寄托。


93岁那年,段和誉寿终正寝,在庙里圆寂。

没有盛大的吊唁,没有隆重的葬礼,这位大理国史上最长寿的国王,走得平静,也安详。

陶渊明曾说:

“纵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。应尽便须尽,无复独多虑。”

能在人生的最后30年里做回自己,从容地生活、老去,直至死亡,或许对于段和誉来说,已是最好的结局。


4

金庸曾说:

“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,我愿意是《天龙八部》的段誉。”

作为段誉的原型,段和誉的一生,可谓动荡与平和并存,坎坷与传奇同在。

他拥有盛大的开幕,大理皇室,名师之徒,用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不凡的统治能力,开辟了一个王朝的盛世;

但在繁华落尽后,他选择隐居深山,闲看流云坐赏花,在青灯古佛的浅吟声中,缓缓落下了生命的帷幕。

段和誉的一生,拼搏过,争取过,也妥协过,体味人生百态,才知本心难易。

他最可贵的地方正在于,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,都对自己的信念全力以赴,并满载而归。


少年志存高远,心怀天下;青年顽强拼搏,富有大局观;老年坚守初心,不被名利所羁绊。

能在生命历程中,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该做什么,能做什么,是一种清醒,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。

就像苏轼说的那样:

“欲仕则仕,不以求之为嫌;欲隐则隐,不以去之为高。”

唯有对自己的追求负责,认认真真过好生命的每一天,才能始终自洽从容,不留遗憾。

愿我们遍历山河跌宕,依然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。


更多精彩内容,欢迎关注@竹西笔记


 
 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haocat.cn/yule/news201695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 
更多>同类娱乐运动

推荐图文
推荐娱乐运动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网站流量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SiteMaps  |  BaiDuNews